五十音图的最后一个假名就是拨音,平假名写起来有点像英文的h,但是比h看起来柔美一些,日语的拨音其实有点像汉语里的鼻音,但是日语不像汉语一样分得很清,所以岚来了和狼来了在他们耳朵里听到的好像是一样的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日语的拨音是如何产生的。小选择,大改变,未名天日语网校2019年春季招生节现已开始,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。
(任性的ん永远在最后独领风骚)
很多人觉得它是“独特的存在”、“高冷”以及“身处最后的看起来牛逼哄哄的感觉”。加上最近还流行拟人,更是有人说它就像是“从哪儿来的不知所以的转校生”。
其实这些评价都不无道理。实际上,「ん」这个文字在过去的日语中并不存在。至少在《古事记》、《日本书纪》、《万叶集》等古代作品中并没有这一文字。
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今天米卡就和大家讲讲这个任性不羁的「ん」。
根据词语不同,「ん」的发音也不同?
可能前面的话会让大家产生一个疑问:“如果古代没有「ん」这个文字的话,是不是也没有这个发音读法呢?”
答案是:NO。
在中国唐代文化在日本盛传的时候,有很多“安(アン)”、“万(マン)”这样包含「ン」发音的汉字。因此历史学家认为虽然没有这个文字,但是当时是有这个发音的。
那么这个写法是怎么来的呢?
就像日本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把单词写作片假名一样,但是他们在学习中文的时候也使用注音假名(标在日语汉字上的表示这个汉字读音的假名)的方式学习的。
说到这儿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根据语境词语的不同,「ん」的发音也是不同的。
比如说,「案内(あんない)」和「案外(あんがい)」。
「案」の「ん」は、前者の場合口の中の前方で発音している。一方、後者は喉に近いところで発音している。
“案”的「ん」这一发音,在“案内”中是在口腔前方发音的,而在“案外”就处于咽喉附近发音了。
「ん」其实有三种发音方式:
“舌内拨音”(―n)
口腔内流出的声音,然后用舌头停止发音。
“喉内拨音”(―?)
从喉咙内部发出声音,用鼻息停止发音。
“唇内拨音”(―m)
紧闭上下唇,将m音的前半部分锁闭在嘴
巴里,只发出后半部分。
这么说,「案内」的「ん」是“舌内拨音”,「案外」的「ん」是“喉内拨音”。
言归正传,古代的时候,“舌内拨音”用「ニ」表示,“喉内拨音”用「イ」表示,“唇内拨音”用「ム」表示。另外有「レ」「リ」「ゝ」等表示方法,可以看出古人为了这个发音可以说操碎了心。
这也看出,为这个发音造字迫在眉睫。
从印度佛典中得到启示。
那么,是什么时候,是谁造出了「ん」这个字呢?
当时,中国也没有表述「ン」这个发音的文字,804年作为遣唐使来到日本的空海从印度带来了梵文佛教典籍,日本人就从中找到了「ン」的启示。
那就是「吽」。
但是,由于佛教中认为这个世界从“阿”开始至“哞”终结,所以用这个字来表示「ン」的发音实是不妥。
但这的确给了日本人启示。从佛教衍生出「ん」的字形,是在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的民间。
现在可追溯的片假名「ン」最早出现的古籍是1058年的《法华经》,而平假名「ん」最早出现在1120年的《古今和歌集》。
在现在看来理所应当的「ん」,其实在耳朵好的人听起来可以有是多重发音。看来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对这个小小的「ん」抱有敬佩之情。
推荐阅读